室内空气治理瑾防四圈套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4/11/11 15:09:14
随着现代人对居室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室内空气质量污染检测企业、治理企业蒙蔽、欺骗消费者的招数也不断翻新,结果消费者白白花费高额费用不说,还不能做到真正消除污染。
专家提醒消费者,只有经过科学严谨的检测和治理手段,才能真正改善室内空气的污染问题,消费者要认清一些企业的惯用圈套,谨防上当。
圈套一:免费检测夸大污染以高额出售治理产品
看到某公司“免费对室内甲醛是否超标进行检测”的消息后,李女士欣然前往。
检测后,该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李女士家的污染度非常严重。李女士花费3000元购买了该公司的治理产品。
一个月后,该公司进行复测,检测人员告诉李女士,有毒有害物质并没有完全消除,她还需要再购买产品继续治理。李女士这才意识到,该公司根本就是在欺骗她,目的是让她不断购买其产品。
破解:有些检测公司会先向消费者许诺进行免费检测,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在检测中,这些企业大都采取快速检测的办法,即用试剂或简单的测试仪检测,检测数据并不准确;有的还会对测试仪器动手脚,使室内空气质量指数严重超标,进而误导消费者购买其治理产品,并收取高额的治理费用。
对策:千万不要贪图小便宜接受一些公司的免费检测。另外,如果对室内空气质量产生怀疑,应首先找正规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后决定是否需要治理,不能盲目选择治理公司进行治理。
圈套二:简单治理持续时间短治理费用增加
“治理结束后,工作人员检测甲醛、苯等物质的指标都是合格的,可仅三个月后,我就觉得房间气味不太对劲,”冯先生告诉记者,“没办法,我只得重新治理,果不其然,有毒有害物质并没有完全消除。”冯先生非常生气,因为浪费时间不说,重新治理让他还白白掏了一笔费用。
破解:事实上,很多室内空气治理公司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比如治理甲醛超标,他们的治理手段就十分简单,使用强氧化剂,贴上光触媒的标签,实际上就一种产品在居室内喷上一遍,再用空气清洁剂或去味剂喷上一遍,就完事了。过了一段时间有可能会出现家具褪色,金属表面锈迹斑斑,由于所使用的治理产品不能够持续分解污染源内部继续排放的有害物质,导致空气中有害物再次聚积,就会形成污染反弹,如果是真正有效的光触媒治理产品,在正常采光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
对策:专业的治理机构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简单操作。所以进行治理之前,消费者一定要全面咨询治理的项目内容、时间安排等具体治理方案,同时确保该机构根据房间污染程度和污染源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产品和方法。
圈套三:靠成膜封堵污染源一旦膜裂污染照旧
有一些治理公司采用一种除味封闭蜡来治理甲醛,靠成膜来封堵污染物的,封闭以后短期空气污染降低,确实能够闻不到装修异味,但是而由于产品质量或成膜技术不高,膜的耐久性不够,一旦破裂,污染物又会持续排放。
破解 :以板材甲醛污染为例,在板材表面封上一层膜,将甲醛封闭在里面,只能在短期内起到作用,事实表明,膜本身会因板材的收缩膨胀等原因形成龟裂,而原本封堵在里面的甲醛又再次持续污染空气了。在有些家具厂,为了让环保指标不合格的家具进入消费者家中暂时减少污染,也会采取封膜的办法处理家具板材表面,而数月之后,有害物质排放不合格的家具会原形毕露。
对策:如果一旦因为空气污染超标而必须进行治理,一定要选择相对专业和正规的治理公司。先了解所使用的产品,治理原理。另外,尽量控制居室中装修材料的用量,并选择知名品牌的环保达标建材产品;在与装修公司签订的合同中,应着重注明装修后空气质量不达标的解决办法;在购买家具时,与家具建材城及家具厂家签订由家具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的解决办法,尽量将空气污染控制在源头,并适当规避消费风险。
圈套四:留有后路合同描述不清以推脱责任
为了明确企业责任,张先生特意在治理前与一家企业签订了合同。合同中标明了对房间空气进行治理之后,屋内的空气达到或接近国家强制性标准,否则退回治理费,或再作治理。后来,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张先生要求该公司按照合同履行义务。该公司负责人再次把合同拿出来,张先生才看到合同中“屋内的空气达到或接近国家强制性标准”后还写了一句“视具体情况定”。
破解:治理达标与否,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知晓,一些企业正是利用含糊不清的词语让消费者误以为签订合同就能得到保障。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推脱责任。
对策:治理前必须签合同,并且合同要签得明白,明确说明空气质量治理后必须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着重注明治理后空气质量不达标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能出现“可能”、“大概”一类模糊的字眼。